羊肚菌作为珍稀食用菌,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高端产业,是中国主导世界专业市场的特色产业。目前羊肚菌作为农业产业里的一匹黑马,受其周期短、见效快、适种地域广、收益高等因素的诱惑,受到了食用菌业内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追捧,使羊肚菌栽培正逐步在全国兴起。自羊菌菌人工种植取得成功以来,栽培规模逐渐增长,从2012的全国种植面积3000多亩到2020年全国种植面积已达16.8万亩左右。但据有关报道,目前羊肚菌产业成败参半,甚至从业者亏损者居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对羊肚菌种植中的风险缺乏认识,盲目跟风,盲听盲信所致。那么羊肚菌种植中必须了解哪些风险因素?
优质种源仍待挖掘 遗传育种工作不规范
菌种的优劣与稳定性是决定羊肚菌产量高低的关键。羊肚菌菌株具有明显的老化和退化现象,但至今仍未明确其老化和退化的机理,无法有效地调控其老化和退化的进程,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13年前后,梯棱羊肚菌3号菌株因优良商品性状的丧失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由于羊肚菌生物学知识匮乏,生活史信息不明了,导致遗传育种工作难以开展,诸如多核细胞结构是同核体还是异核体,基因重组是否通过准生殖实现,羊肚菌的交配型结构是什么等问题,均没有搞清楚。目前选种育种主要是由个别科研院校、企业、个人在实践中筛选使用。这种方式选种的风险就是对品种的退化不可预控,今年还好好的品种,明年就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绝产。据说今年云、贵、川就出现多达2万亩的面积绝产,给种植户带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建议菇农在购买菌种前尽量选择有菌种生产许可证和大型专业公司去购买。
栽培技术难点仍在摸索 风险管控难度大
目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仍存在诸多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羊肚菌不同种、同种不同菌株、同一子实体不同单孢分离物的培养特性差异较大,同时羊肚菌纯培养物在保存和转培养中的变化没有规律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与研究的进程。由于羊肚菌生长较快,无论是组织分离,还是孢子分离,都存在隐性污染的问题,但哪种方式分离的菌株出菇更好,尚无一致性的结论。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还处在不断摸索改进中,急需研究与掌握诱发原基形成和分化的条件,改进外营养添加技术,明确原基转化的关健要点。我们公司在天水有一个基地,原基形成的很密集,但是有50%的大棚一直无法转化成幼菇,几个专家教授都没有搞清楚原因。
不同地域种植存在很大差异性风险
目前羊肚菌种植模式根据地区、地块、气候环境、土壤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例如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在大棚建设、生产成本控制、种植周期、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用南方的模式在北方种植将出现大棚经不住风雪的侵袭,造成塌棚,幼菇风干死亡等风险。不同土壤环境用同一种模式种植,例如砂性土壤和粘性土壤,如果用同一种模式,不是土壤湿度不够就是湿度过大,湿度不够会造成幼菇的死亡。如果湿度过大,再加上大棚通风不良,气温的提升,将会出现大面积的白霉感染。
杂菌感染和病虫害风险
羊肚菌种植过程中极易被一些杂菌感染。特别是在菌种分离、提纯、转扩及菌丝生长阶段,极易受到杂菌感染。一旦被感染上之后,轻则影响羊肚菌产品质量和产量,重则颗粒无收,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再说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生绿霉,这种绿霉并不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带来的,更不是菌种带来的,而是羊肚菌的菌丝本身抵抗绿霉能力较弱造成的。一旦发生绿霉、木霉、根霉,会很快蔓延到整个培养料而造成彻底报废。
羊肚菌生长主要危害菌丝的是跳虫幼虫,这种幼虫在土壤中专吃羊肚菌的菌丝,它的前身是成虫即菌蚊,菌蚊喜欢黑色潮温的环境,羊肚菌播种后一般都要搭阴棚,黑色阴棚最容易招来菌蚊,菌蚊看见黑色遮阳网就会一团一团的飞来栖息,菌蚊在遮阳网周围飞来飞去交配、产卵、繁殖。再加上羊肚菌的菌丝有特殊的香味,菌蚊很远闻到这种香味就会飞来,它在遮阳网下和湿润的土壤环境中产卵、孵化幼虫,繁殖很快。这种幼虫潜伏在土壤中及表面吃菌丝或子实体,危害很大,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出菇,也可导致种植失败。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防治措施,可以在棚内外采用黄色粘虫纸捕捉等方法。
再就是蛞蝓(俗称鼻涕虫)、跳虫、螨虫、线虫、菌蛆,这些害虫的发生主要是从外界感染的,它潜伏在培养料中吃菌丝,其生育繁殖能力很强,3-5天可繁殖一代,7-10天之内可把菌丝吃光。
在栽培过程中,首先要预防为主,一旦发生了病虫害就麻烦,特别是在栽培中滋生了霉菌、感染了虫害不易发现,等发现后就晚了,绝大部分都是因霉菌和虫害侵袭而以失败告终。一旦被感染之后,严重的会出现完全绝收。对于种植户而言,如何更好的预防杂菌感染和病虫害威胁,是日常生产管理中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环境。
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不成熟
目前,关于羊肚菌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较少,人们对于羊肚菌的保鲜条件及开发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有限;但随着栽培产量的日益提高,延长产品的保鲜期与增强产品的耐贮性将成为产品保值的关键手段。同时,随着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亦将越来越激烈,掌握羊肚菌的加工技术,开发多元化羊肚菌产品,延长产业链,有助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行业标准与规范没有国家标准
虽然目前羊肚菌栽培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生产中除了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的“天然林区羊肚菌种植技术规程”和已公布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堂羊肚菌种植技术规范》外,在种植、采收以及加工环节均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出菇不一致、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资源损耗严重、成本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当前行业无序竞争的状况较为突出,企业各自为战,菌种编序也是五花从门,产品质量也鱼龙混杂、良秀不齐。
优质种源仍待挖掘 遗传育种工作不规范
菌种的优劣与稳定性是决定羊肚菌产量高低的关键。羊肚菌菌株具有明显的老化和退化现象,但至今仍未明确其老化和退化的机理,无法有效地调控其老化和退化的进程,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13年前后,梯棱羊肚菌3号菌株因优良商品性状的丧失而逐渐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由于羊肚菌生物学知识匮乏,生活史信息不明了,导致遗传育种工作难以开展,诸如多核细胞结构是同核体还是异核体,基因重组是否通过准生殖实现,羊肚菌的交配型结构是什么等问题,均没有搞清楚。目前选种育种主要是由个别科研院校、企业、个人在实践中筛选使用。这种方式选种的风险就是对品种的退化不可预控,今年还好好的品种,明年就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绝产。据说今年云、贵、川就出现多达2万亩的面积绝产,给种植户带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建议菇农在购买菌种前尽量选择有菌种生产许可证和大型专业公司去购买。
栽培技术难点仍在摸索 风险管控难度大
目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仍存在诸多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羊肚菌不同种、同种不同菌株、同一子实体不同单孢分离物的培养特性差异较大,同时羊肚菌纯培养物在保存和转培养中的变化没有规律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与研究的进程。由于羊肚菌生长较快,无论是组织分离,还是孢子分离,都存在隐性污染的问题,但哪种方式分离的菌株出菇更好,尚无一致性的结论。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还处在不断摸索改进中,急需研究与掌握诱发原基形成和分化的条件,改进外营养添加技术,明确原基转化的关健要点。我们公司在天水有一个基地,原基形成的很密集,但是有50%的大棚一直无法转化成幼菇,几个专家教授都没有搞清楚原因。
不同地域种植存在很大差异性风险
目前羊肚菌种植模式根据地区、地块、气候环境、土壤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例如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在大棚建设、生产成本控制、种植周期、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用南方的模式在北方种植将出现大棚经不住风雪的侵袭,造成塌棚,幼菇风干死亡等风险。不同土壤环境用同一种模式种植,例如砂性土壤和粘性土壤,如果用同一种模式,不是土壤湿度不够就是湿度过大,湿度不够会造成幼菇的死亡。如果湿度过大,再加上大棚通风不良,气温的提升,将会出现大面积的白霉感染。
杂菌感染和病虫害风险
羊肚菌种植过程中极易被一些杂菌感染。特别是在菌种分离、提纯、转扩及菌丝生长阶段,极易受到杂菌感染。一旦被感染上之后,轻则影响羊肚菌产品质量和产量,重则颗粒无收,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再说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生绿霉,这种绿霉并不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带来的,更不是菌种带来的,而是羊肚菌的菌丝本身抵抗绿霉能力较弱造成的。一旦发生绿霉、木霉、根霉,会很快蔓延到整个培养料而造成彻底报废。
羊肚菌生长主要危害菌丝的是跳虫幼虫,这种幼虫在土壤中专吃羊肚菌的菌丝,它的前身是成虫即菌蚊,菌蚊喜欢黑色潮温的环境,羊肚菌播种后一般都要搭阴棚,黑色阴棚最容易招来菌蚊,菌蚊看见黑色遮阳网就会一团一团的飞来栖息,菌蚊在遮阳网周围飞来飞去交配、产卵、繁殖。再加上羊肚菌的菌丝有特殊的香味,菌蚊很远闻到这种香味就会飞来,它在遮阳网下和湿润的土壤环境中产卵、孵化幼虫,繁殖很快。这种幼虫潜伏在土壤中及表面吃菌丝或子实体,危害很大,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出菇,也可导致种植失败。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防治措施,可以在棚内外采用黄色粘虫纸捕捉等方法。
再就是蛞蝓(俗称鼻涕虫)、跳虫、螨虫、线虫、菌蛆,这些害虫的发生主要是从外界感染的,它潜伏在培养料中吃菌丝,其生育繁殖能力很强,3-5天可繁殖一代,7-10天之内可把菌丝吃光。
在栽培过程中,首先要预防为主,一旦发生了病虫害就麻烦,特别是在栽培中滋生了霉菌、感染了虫害不易发现,等发现后就晚了,绝大部分都是因霉菌和虫害侵袭而以失败告终。一旦被感染之后,严重的会出现完全绝收。对于种植户而言,如何更好的预防杂菌感染和病虫害威胁,是日常生产管理中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环境。
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不成熟
目前,关于羊肚菌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较少,人们对于羊肚菌的保鲜条件及开发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有限;但随着栽培产量的日益提高,延长产品的保鲜期与增强产品的耐贮性将成为产品保值的关键手段。同时,随着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亦将越来越激烈,掌握羊肚菌的加工技术,开发多元化羊肚菌产品,延长产业链,有助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行业标准与规范没有国家标准
虽然目前羊肚菌栽培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生产中除了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的“天然林区羊肚菌种植技术规程”和已公布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堂羊肚菌种植技术规范》外,在种植、采收以及加工环节均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出菇不一致、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资源损耗严重、成本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当前行业无序竞争的状况较为突出,企业各自为战,菌种编序也是五花从门,产品质量也鱼龙混杂、良秀不齐。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我国羊肚菌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羊肚菌生产管理的主力军大多来自非食用菌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欠缺,而近年来兴起的食用菌培训机构,大多侧重于传统食用菌知识的培训,极其缺乏羊肚菌专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其田间管理规范的培训。如今,羊肚菌行业的从业人员已达数万人,但能称得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到数百人。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行业的技术推广与提升,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步伐。部分单位以提供种源为主,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缺乏大面积推广种植经验,造成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不当,产量极低,成品菇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时有发生。种植模式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忽视羊肚菌不同品种、地域、气候、土壤环境、温光湿气等适种条件,用网上种菇、书上种菇的理论指导生产。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还给羊肚菌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产业风险不可忽视
由于羊肚菌栽培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投资成本较大,生产风险较高。据报道,目前羊肚菌行业的从业者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羊肚菌产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栽培技术缺乏标准规范,菌种培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各环节容易出现操作问题;二是目前羊肚菌栽培仍未实现室内栽培,受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容易遭遇低温、高温、雪灾及风灾等自然灾害而造成减产;三是容易受到羊肚菌种植简单、回报率高的表象诱惑,盲目在不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地区栽培羊肚菌,导致投资失败。当前羊肚菌深加工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还未真正形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中度不高,种植规模分散,抵御风险能力低;企业各自为战,缺乏专业平台,未形成行业联盟。
总之,羊肚菌产业目前还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切记,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