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践行“两山”理论 发展绿色产业
 

践行“两山”理论 发展绿色产业

——汉阴县生态振兴实践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6-06     浏览次数:

     

一、背景

生态文明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从生态方面来看,绿水青山具有生态功能和资源供给潜力,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离不开,因而具有价值重要性,堪比“金山银山”。从经济和社会方面看,国家经济落后不是生态文明,人民生活贫穷也不是生态文明,必须采取措施展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汉阴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依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呈三山夹两川之势。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29万人,是全国较少的富硒地区之一,素有油菜花乡、富硒之乡、陕菜之乡、书法之乡的美誉,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全国平安畅通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陕西教育强县等多项荣誉。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6.9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

汉阴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其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取向,“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向,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汉阴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旅富民”发展战略,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坚持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是汉阴绿色发展的命脉,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又实现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

一是链条式发展循环产业。综合利用基本要素,充分拓展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例如汉阴县富硒稻米产业链:通过农业合作社发展稻谷订单种植,带动群众增收——新鑫米业、红星米业收购稻谷,加工成富硒大米,主要面向广东、深圳市场——永春醋业公司收购碎米,加工成富硒魔芋米线和食用醋——新茂生物科技公司收购谷壳,从中提取肌醇六磷酸(IP6),作为食品、日化、医药、冶金添加剂——佳佳乐科技公司收购秸秆和谷壳加工废渣,制成有机肥实现还田。这个链条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在“吃干榨尽”中实现绿色循环。同时汉阴县加快发展山林经济,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草药、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实现山林经济综合产值34.45亿元,是2015年的1.54倍,汉阴县被评为市级山林经济示范县。建成产值过亿元的农业园区2个,新鑫米业、颐品庄园等8家企业获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蒲溪镇被认定为市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汉阴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

二是壮大发展绿色工业。促进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科技等产业提质扩能,加快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产业规模化发展。2019年,汉水春、新鑫米业等3家企业5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汉阴县被命名为省级知识产权强县。有序推进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在欧亚经济论坛上作交流发言,被授予“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县”称号,全县电商交易额达4.3亿元。培育物流、养老、教育等绿色企业50余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同比增长8%。

(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短暂“富足”,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源头管控,划定生态红线。制定《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禁止狩猎和捕捉动物、木竹浆制造、粘土砖瓦等3类,限制木材采运、金矿采选等12类产业发展。同时印发《汉阴县各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转发《关于印发〈陕西省党组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责任,并对不认真履职情形出台了责任追究措施。

二是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整治。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汉江、月河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观音河、大木坝两处县城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结合中省环保督察“回头看”、秦岭生态环保专项巡视巡察和专项审计等工作,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和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9条主要河流及 43 座大中小水库进行逐一排查,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完成了观音河水库饮用水源地47户居民搬迁,拆除房屋9682平方米,观音河水库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湖库;关停和拆除大木坝水源地周边农家乐14户,终止并拆除“中海乡村旅游”违规在建项目,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围绕秸秆禁烧、扬尘管控和“散乱污”企业治理重点,对城区建筑工地和页岩砖厂安装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施,2万平方米以上建筑工地安装了远程监控,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在线监测设备进行规范运行管理。对全县199家餐饮经营单位和摊点开展油烟污染管控,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5%,城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达良及以上天数为314天,空气质量一级,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分别为2282个/cm³和1271个/cm³ (凤凰山监测站和城区监测站),汉阴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2019“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水质保护全面加强。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河(湖)长”管理模式,推行“3级河(湖)长+2级警长+1支保洁队伍”的“321”河湖治理网络体系,新建村级饮用水源地围网5000米。建成“河长制”在线监控平台,实时对全县66个重点断面进行远程管控。

三是借力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投资方向和形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汉阴县主动出击,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水利建设,建设资金、项目策划包装、产业推广等问题迎刃而解。2015年,汉阴县在全市首创县城供水市场化合作新模式,与陕西省水务集团签订供水合作协议,将县自来水公司移交省水务集团管理运营,充分利用省水务集团的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对县城供水实行一体化管理,解决了汉阴县城供水问题,并逐步为县城周边镇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2016年,汉阴县与省水务集团开展深度合作,运用PPP模式投资2.07亿元建设洞河水库,成为全省首个通过PPP模式建设水利工程的典范,该项目现已建成蓄水;进而又签约了逾十亿元的两湖两峡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打捆水源地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环保产业园落户、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打造了政企合作典范,形成了政企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新局面。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优先在贫困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环保+健康+贫困户+公司”生活垃圾清运保洁模式,实现环境治理和贫困户增收的“双赢”。

(三)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向绿水青山要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加快发展,有的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以汉阴县漩涡镇为案例,探讨融合发展如何确保实现“1+2+3=6”。

漩涡镇地处凤凰山南麓,距离县城50千米,从县城到漩涡镇需要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翻越海拔2000米的凤凰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分散居住的农户主要依靠种粮为生,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曾经的漩涡镇,和其他山区一样属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窝窝”。但近年来,该镇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万亩明清古梯田,以及古寨堡、古民居等各种资源,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高端有机食品开发等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支持农户大规模种植油菜,举办万亩古梯田“油菜花节”,每年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摄影创作,带动了有机稻米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实现了田园美丽、乡村美化、三产融合、协同发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在转变发展过程中,一是借文物普查唤醒万亩古梯田。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漩涡镇的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合称凤堰梯田)为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北方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的“古梯田”群。凤堰古梯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水利文化遗产之一。当地果断加大了对古梯田的保护宣传和建设开发,沉睡多年的凤堰古梯田“声名鹊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2年作为我国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被陕西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二是将油菜花海与古梯田完美结合,打造绝美特色旅游景点。中国地大物博、连片梯田众多,如果单纯依靠古梯田,对游客的吸引力显然有限,为了给普普通通的梯田穿上靓丽的外衣,使其由“丑小鸭”变成“金凤凰”,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漩涡镇想出了在梯田大规模种植油菜的办法。在山区梯田种植油菜,技术简单易行,农民人人都会,同时还具有种植成本不高、效益稳定等优势。大面积连片梯田种植油菜后,花开时节阶梯式梯田面.上层层金黄,片片花海时隐时现于莽芬群山云雾间,呈现出美丽动人的别样景观,大大增添了古梯田的魅力和对外界的吸引力。但在山区梯田种植油菜,也存在耕地零碎、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大量工序需要人力操作、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问题。为引导、支持当地农民齐心协力种植油菜,把万亩古梯田装扮成引人瞩目的特色风景区,当地政府一是给每个种植油菜的农户每亩补助200元,有效调动了当地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在每年3-5月油菜花开期间举办油菜花节,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往观光游览。此举有效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一批头脑灵活的农户顺势开办农家乐、小卖店等,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2017年,安康市将油菜花节的主办地点放在汉阴县漩涡镇,绝美的田园风光,加上强大的宣传攻势,使漩涡镇花海梯田从众多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引得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当地农民形容:“高峰期村里公路上车子都停满了,场子里、田坎上到处都是游客”。景区建设让漩涡镇迅速聚集了超高的“人气”,游客多了,村里热闹了,村民们的钱包也随之鼓起来了。沉睡多年的资源优势,终于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汇聚资源做加法,不断强化地方旅游特色。漩涡镇除有万亩古梯田、漫山油菜花外,还有多处古寨堡、古民居等,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冯家堡、太平堡、吴家花屋、黄龙庙、川竹寨,以及赖家湾古村落等。为进一步强化当地旅游特色,把漩涡镇打造成文化旅游名镇,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优势主导产业,当地政府对这些古寨堡、古民居等进行了保护和整修,将其中一些开辟为新的景点供游客参观游览。与此同时,还对景区的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对观景台等相关设施和旅游标示体系进行了完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对各项服务进行了规范,着力打造集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摄影创作、养生养老、农耕体验、民宿文化、特色考古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使外来游客获得了更为丰富多彩、舒适便捷的乡村体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当地农民收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四是开发有机稻米,让古梯田再添新看点、再做新贡献。近年来,漩涡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当地农民在古梯田种植富硒有机稻米,使古梯田的保护和利用再上台阶。改种有机稻米后,效益明显提高,加上种植油菜及政府补贴收入,梯田撂荒现象明显减少。古梯田大面积种植水稻后,从施肥、整田、插秧,到管理、治虫、收割等全部采取人畜耕作,形成了许多新的看点,加上当地民风淳朴、环境舒适,吸引了不少新游客,特别是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使景区变为春游花海梯田,夏看梯田插秧,秋观金黄稻浪,冬拍层雪农庄,四季游客不断,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一些过去不值钱的农村“土特产”,变成了游客们喜爱的“香饽饽”,许多搞种植和养殖的农户也跟着沾了光,农民收入一路看涨,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过万元。

漩涡镇巧借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保住了粮食安全,又引来了四方游客、富裕了乡村农民,实现了由“穷乡僻壤”到“旅游热点”的华丽转身,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山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

三、重要启示

发展生态经济让汉阴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得益于汉阴县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生态振兴”这一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汉阴以生态文明理念激活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在“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以“综合利用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的模式,符合“两山论”“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等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扬弃。正是由于树牢生态文明理念,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一度存在的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加强环境监管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姓就穷了、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认识误区”和头脑“贫困”,使汉阴把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二是以生态环境建设夯实生态振兴基础。汉阴县坚持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经,让山山水水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金饭碗”,让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为,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汉阴县坚信贫困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经济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汉阴2019年顺利通过全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实现贫困县摘帽。

三是以产业生态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汉阴过去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滞后,主要是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组织形式落后的原因。近年来,汉阴县从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为主,转化为更加注重从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竞争优势,努力获得技术链和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四、点评

秦巴山区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及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深度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程度深。当前,在区域脱贫攻坚诉求强烈、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强劲的情况下,秦巴山区生态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更好地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值得思考。

汉阴县是我省陕南秦巴山区的典型代表,既是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该县属于国家特困地区。所以,恢复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迅速脱贫致富是摆在当地面前的两大任务。为此,在奋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开发生态资源,促进循环产业和绿色工业的同时,不忘污染源头管控,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政策,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无疑是切合当地实际的正确做法,值得其他相似地区借鉴和推广。

五、思考题

1. 秦巴山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2. 如何根据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循环农业发展产业链?

3. 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体现乡镇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