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打出产业脱贫“组合拳”
 

打出产业脱贫“组合拳”

——西乡县脱贫攻坚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6-06     浏览次数:

     

一、背景

西乡县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2017年底全县尚有贫困户19556户52839人,贫困面大线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西乡县突出产业脱贫这一核心抓手,结合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采取优化产业布局、城乡联动发力、龙头示范带动、密切利益联结等举措,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初步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脱贫致富项目和劳动技能的“四有”目标。创新建立的“四个一”产业扶贫保障体系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受到了一致好评。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该县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每个贫困村都建立一个互助资金协会、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家电商网点的“四个一”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迅速壮大产业基础,为户增收、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基本做法

(一)明确思路定路径

按照“做精做优茶叶、生猪、食用菌、烤烟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油用牡丹、蚕桑、渔业、林果、中药材、苗木花卉等接续产业”的总体思路,确定了长抓茶叶、油牡丹,短抓黑木耳、生猪及特色产业的“两长两短+N个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定茶叶、油牡丹、黑木耳产业三年发展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发展良种茶园3万亩、油牡丹6万亩、黑木耳2亿袋。印发特色产业项目立项指南、评审办法和扶持办法,严格项目编报“四个必须”(即特色产业项目覆盖面必须占全村总人口的10%以上,10%的人口中贫困人口必须占40%以上,特色产业项目必须由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实施主体必须与带动发展的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产业规划编制“两个精准”(贫困户每户分别发展1—2个长效和短效产业,产业项目规模、年度精准到户;非贫困户至少落实1个长效和1个短效产业项目,项目规模、年度精准到组)。今年以来,共带动11295户34689名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分别占贫困户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4%和75%,实现了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和有发展意愿的非贫困户全覆盖。

(二)狠抓关键树典型

一是抓规范,科学再造产业项目编报流程,通过镇(街道)党委会、四支队伍会等形式层层宣传发动,讲清讲透制度设计、项目选择、扶持政策,调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群众跟着产业走”。

二是抓培训,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为每个镇(街道)、企业培育1-2名技术能手,做到产业发展技术先行。

三是抓示范,每个包镇县级领导、包抓部门至少建立1个产业示范样板点,各产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山区、丘陵、平川各建立2个示范样板点;各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各建立1个示范样板点,引领全县产业发展,形成“园区引领、龙头带动、农户参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三)创新举措强支撑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建立“四个一”精准扶贫模式引领产业扶贫。

1.一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唱响互助富民曲

通过互助资金自我积累、自我管理、互助互济,大大降低贫困群众申请金融贷款的门槛,破解贷款贵、贷款难难题。由各镇(办)主抓,农经站、扶贫办、财政局等共同指导监管,所有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由财政投入30万元,会员注资不低于45万元。为提高贫困户入会率,一般贫困户按自筹1000元、国家再配送1000元(达到入会2000元标准)取得会员资格,低保贫困户由国家赠送1000元即可入会,实行入会、贷款额度限制,会员贷款自主选择生产项目,办理联保协议。

该县堰口镇檀木村,2017年在册贫困户93户285人。山林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少,缺少企业或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村民缺技术、少资金等问题突出。今年初,县财政为檀木村投入3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目前已为7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5.6万元,为发展产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97个。

2.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扶贫路越走越宽

该县依托已建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村级龙头企业、电商网店,探索组建由村“两委”为主导、“四个一”有机融合的“村社一体”合作社,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改变过去单兵作战劣势。深入挖掘地域优势,突出县域茶叶、油用牡丹、食用菌、中药材“两长两短”产业和牛羊及水产养殖、苗木花卉、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重点引导培育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中实现有人员组织机构、有企业印章、有适应的经营场所、有明晰的主导产业、有经营业绩、有扶贫措施“六有标准”,主营产业覆盖本村不少于10%的村民,带动、帮扶本村在册贫困户不少于15户,并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分类管理、责任细化,市场监管局负责合作社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指导监督,促使规范运营与管理。目前,建立贫困村专业合作社112个,带动贫困户参与到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等产业;在贫困村建设(引进)主要涉及种植、养殖、文化旅游等龙头企业86个。

3.一个村级龙头企业,带领小农户闯大市场

在每个贫困村引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建立符合一定标准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在企业培育上,坚持效益率先、生态优先、科技领先、脱贫争先等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租赁承包、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动,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步伐。在龙头企业认定上,严格经营范围、投资规模、年产值、资质等条件,要求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带动本村(社区)贫困户15户以上,并根据不同行业设置相应认定条件。在认定流程上,按镇(办)摸底排查,按条件申请验收,合格后发文认定。

4.一个村级电商网点,打开通向市场的窗口

白龙塘镇碾子沟村,在当地吊瓜子产品滞销的情况下,借助电商平台,使贫困农户的120余吨吊瓜子迅速在网上打开销路,每天有5到10万元的销售收入,带动贫困户产业增收。该县严格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村级电商平台,实现贫困群众、合作社的产品网络销售,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与县镇两级电商服务机构建设同步推进的贫困村(社区)电商服务网点具备线上线下产品展示、客户洽谈等基础服务功能,引进电商“服务+引领”为主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溯源品控体系,完善供销平台,促使直播农场、电子商务科技孵化园项目落地,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实施电商奖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物流快递上,县邮政公司以最低标准执行物流费用,对每件农副产品上行销售包裹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项目建设上,县经贸局(电商办)负责对镇村电商站点建设所需的硬件配置,政府统一采购、配发、报账。建立贫困村电商服务点113个,至目前,引进9家企业入驻县级服务中心,全县实现平台农产品销售800万余元。

(四)优化服务保实效

以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体系为抓手,围绕茶叶、果树、蚕桑、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从农林水茶等涉农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团,精选畜禽养殖、种植业实用技术等20余门课程,采取集中授课培训和实地技术指导两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实现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向技术服务、课堂培训向实训、专家指导向综合服务等“三大转变”,实现了产业脱贫户技术服务全覆盖。落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从县各涉农部门组织农技人员117人,建立农技人员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农技人员每半月进村入户指导一次,帮助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以技术服务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换挡加速,实现新建茶园见效期从5年缩短到3年,低改茶园从原有的2年见效缩短到1年见效。整合1500万元茶产业转型升级资金,用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实现了每2万元财政投入至少带动1户贫困户增收2000元的良好效应。

三、重要启示

西乡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贫困人基数大、分布广。面对众多有劳动能力、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政府以地方财政贴息为保障,将金融与产业相合,让贫困户跟着产业走,让产业跟着市场走,2017年以来,西乡县委、县政府筹资1100余万元,实施了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西乡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西乡县农村电子商务三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西乡县企业参与暨电商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一个村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互助资金协会、一个电商服务站点的贫困村“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对电商服务点统一制作门牌、统一配置硬件、统一装修风格,为群众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是西乡实现整县脱贫的关键和支撑,必须持之以恒抓下去,依托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点评

一套“组合拳”打出条条脱贫致富路,正是西乡县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一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唱响互助富民曲;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扶贫路越走越宽;一个村级龙头企业,带领小农户闯大市场;一个村级电商网点,打开通向市场的窗口。将金融与产业相结合,让贫困户跟着产业走,让产业跟着市场走,“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是西乡实现整县脱贫的关键和支撑,必须持之以恒抓下去,依托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思考题

1.西乡县“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引起的思考是什么?

2.从西乡县电商发展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