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为了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培养一批沉在基层、巩固科技推广成果的科技二传手,建立一支“永久牌”的农民土专家队伍,示范区按照“整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坚持“系列系统、分类培训”的原则,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不断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为我省乃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初步形成了“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据统计,十余年来以杨凌为基地对全省乡村干部进行轮训,同时面向西部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48万人次。其中有来自全国23省(市)自治区的15644名农民获得示范区的农民技术职称,成为活跃在乡村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二、主要做法
(一)统合各类培训资源,搭建“杨凌农科”培训平台
杨凌示范区根据区内外农民技术需求和农业产业布局要求,启动了“杨凌农科培训工程”,先后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规划纲要》和《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员职称认定与管理办法》,编制印发了《杨凌示范区关于面向旱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施意见》、《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流程》、《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培训大纲》以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立了“杨凌农科”培训工作方针、总体目标、工作任务。
为确保培训取得成效,成立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示范区分管领导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示范区管委会科技局、人事局、农业局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推广处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组建了一支100余人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编制了23门专业的职称培训考试大纲;同时成立了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紧紧依托杨凌农科教资源优势,整合示范区各类培训机构,落实各项保证措施,面向旱区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搭建起了以陕西为主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培训平台。
(二)以服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为落脚点,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积极整合区内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体制,采用“走出去教和请进来学”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和带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依托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在全国建立的27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示范站和312余个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结合农时和生产需求,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促进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二是依托示范区在区内外建立的20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实训)基地和科技特派员服务站,面向科技特派员、涉农企业家、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经纪人开展创业技术培训。推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投资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依托远程农业科技网络服务系统,开展远程科技咨询培训服务活动。建成实时联结北方15个省区的远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设网上课堂,进行专家远程诊断咨询,解决农户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和普通农户提供农科专家预约、科技培训预约等信息传播与双向交流服务,实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
四是依托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培训学校,集中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围绕果树管理、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产业,面向旱区失地农民、创业大学生、基层农民技术人员等到杨凌,进行集中理论培训。提升学员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二传手、土专家,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
五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村官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面向西部地区,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系列系统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知识。
六是利用现代新闻媒体和平台作用,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报》等媒体,及时向农业生产一线,传播输送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政策以及新法规,不断提高涉农人员综合水平。
立足农业科技优势和产业特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务农农民的结构变化和农村人口的整体状况,结合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特长,鼓励引导区内各类培训机构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培训。重点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重点培养,使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杨凌面向北方旱区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5万余人次,
(三)搭建杨凌农科培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培训服务体系。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和杨陵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杨凌农科”培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设置重要通知、培训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培训需求征集等主要栏目,还包含100多名专家教授的培训专家师资库;培训师资库;培训教材资源库;涵盖22个专业, 660余套试卷、13420道试题的在线自主测试试题库、14469名获证学员信息查询库等4个数据库。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学相结合,满足不能到培训现场学习的农民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测试需要;链接了国内农业园区和有关涉农企业,为企业找人才、农民找工作搭建平台;逐步实现了农民与科技、农民与企业、农民与专家的线上对接。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工作成本,大大提升了中心对外的培训服务能力。
(四)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考评管理,提升“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为了建立一支“永久牌”的农民土专家队伍,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从2004年起,我们对经过系列系统培训的农民,创新性的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分为高级农技师、农技师和农技员三个等级,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开设设施蔬菜、畜牧养殖、果树管理等23个专业。学员通过系列系统培训后,自愿报名参加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成绩各占50%),经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合格后,免费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截止目前,杨凌示范区农民职称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共组织职称考试260余场次,约23500余人参加,全国累计已有15644名农民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获证农民涉及全国23省115地市272个县区。
2016年,高级农技师李根庆出国前往吉尔吉斯斯坦担任技术员,扬眉吐气地走出国门从事果树栽培和果园管理,他还把杨凌的20万株优质果苗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把杨凌的技术和品种输出到了国外。学员党让齐经过系列培训后,带动周边农民种蔬菜、建大棚,因技术过硬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乐都试验示范站聘请为技术员,在当地为试验示范站示范推广各类种植技术;学员李栓苏在系统培训后,远赴新疆农业园区担任技术员,在此期间发明了一种大棚的病虫害防治通风管,受到省内外各地蔬菜种植能手的关注,目前拥有2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杨凌女子嫁接服务队”是一支经过系列系统培训,并持有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的一支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所有队员持证上岗,专门从事各种杂果苗木的嫁接工作,目前拥有2000余名队员。服务队每年受邀远赴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地从事嫁接技术服务,仅2016年一年,服务队总收入超过1亿元。
(五)规范培训管理,健全培训体系,扩大“杨凌农科”培训影响
为进一步规范区内培训机构管理和杨凌农科培训过程管理,我们牵头并参与起草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和《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管理规程》2项省级地方标准,以上2项标准已经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陕市监通告〔2019〕46号),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指导区内各类培训机构科学合理的开展各项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为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了总结农业科技培训成效和经验,挖掘树立一批优秀农技师典型,进一步扩大“杨凌农科”培训品牌效应,组织召开面向旱区培训职业农民经验交流会,大会总结交流了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共同探讨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更为有效的新机制、新模式。来自全国15个省区的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优秀农技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有关地方政府的21位代表分别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省内外十几家新闻媒体先后围绕杨凌农科培训做了系列宣传报道,为“杨凌农科”培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扩大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重要启示
杨凌示范区充分依托和发挥杨凌农科教综合优势,立足杨凌,面向陕西乃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培训,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机制灵活、功能完备、实用实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大学依托、部门协作、农民积极参与的培训运行机制体制。全面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培训更多的农业科技“土专家”、“二传手”,为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做出新的贡献。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被广大农民朋友誉为“农业科技的身份证”。获证的农民技师们在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和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评
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长期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老问题,杨凌示范区创新性的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为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培养一批沉在基层、巩固科技推广成果的科技二传手,建立一支“永久牌”的农民土专家队伍,为我省乃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培养的技术人才不仅活跃在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一线,有的已经走出国门,不断发出他们的光和热。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被广大农民朋友誉为“农业科技的身份证”。便他们感到了地位和身份上的优越性,觉得事业的干头,生活的奔头,也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
1.农民为什么需要一个技术职称证?
2.为农民评技术职称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