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咸阳苏绘民间手工工艺精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8月,旨在传承织造工艺、弘扬古纺文化,把民间织造精髓变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手工布艺第一品牌。合作社依托苏蕙传承民间艺术大师的技术支持,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用智慧不断创新,用手工创造价值,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除了在武功县带动9个乡镇128个村子10000多名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外,还在永寿、兴平、蓝田、户县等地分别成立了苏绘手工工艺精品专业合作分社,解决了7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手工布艺产业的带动下,现在每人每年可织布800-1500米,人均年收入7000-9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绘手织布产品以柳条、彩条、方格、提花四大系列为基础,以22种基本色线配色成花,经过72道传统纯手工艺精纺精织,保持了传统的苏绘织锦布艺自然天成的风格韵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中手织布。近年来,公司已开发出了苏绘手工家纺、养生用品、中式时装、植物染、服饰等系列,100多种花色品种。为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合作社以苏绘传承的民间艺术大师及纺织工业学院教授为研发队伍,为适应市场发展与消费需求,研发小组先后开发出了“喜上眉梢”、“人间彩虹”“步步高升”、“双喜临门”、“喜上枝头”等花色品种多样的系列产品,其中四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西北乃至全国手工织造行业处领先地位。系列产品的研发,不仅使生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产品质量有了坚实的保障,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苏绘专卖店”在全国一些省市、县的陆续加盟建立,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上升,苏绘手织布系列产品,以其良好的信誉和可靠的质量,以及健康的天然品质、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图案,倍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苏蕙,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苏坊村人,是东晋陈留(武功)县令苏道质的第三个女儿,约生于秦王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苏蕙自幼容貌秀丽,天资聪颖,相传她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三岁学织锦,十五岁时已懂描龙绣凤、纺纱织锦、作赋吟诗,可谓才貌双全,富家子弟上门求婚,均被谢绝。一次偶然机会,苏蕙随父去法门寺赶庙会,看到寺西池畔一位英俊少年搭弓射箭,弓响箭飞,百发百中。父女俩仰慕之情由然而生。自此,苏蕙与这位少年经常在法门寺相约,感情与日俱增。苏蕙十六岁时嫁给了这位文武双全的少年窦滔为妻。婚后二人恩爱如山。窦滔屡建战功,被秦王符坚封为秦州刺史,功高位显。但终为奸臣所害。被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一带)戍边。苏蕙思夫心切,悲痛不已,每日写诗抒怀,年复一年,竟写成了七千多首诗。公元378年,符坚为了借助窦滔的才略,又起用他任安南将军,镇守襄阳。赴任时,窦滔带走了在敦煌流放时认识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子赵阳台,而苏蕙却被留在家中侍候年迈的婆婆。为表达自己纯洁坚贞的爱情和分别后的痛苦与怨恨,苏蕙花了一年多时间用五彩丝线织成了长宽8寸的诗文方绢,共841字,组成上、下、左、右、纵、横回旋成章的天下第一奇文《璇玑图》,托人交给丈夫。窦滔看后敬佩思念之情顿以复加,反复吟诵,泪如雨下。随后,窦滔把《璇玑图》呈给秦王符坚,秦王看后被苏蕙的才情所感动,特派人盛礼迎苏蕙到襄阳,又把赵阳台送回关中。此后,窦苏二人恩爱如初。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武功人民,为了传承苏蕙的织锦文化,无论谁家嫁女,都要由姑娘亲手织出八寸见方的小手绢,以显示新娘的心灵手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婚礼当日,男方亲朋好友争抢新娘带来的手绢留作纪念,时至今日这种民俗仍在关中一带延续。
据唐史记载,苏蕙有五千首诗文,经隋末战乱全部散落,无存于世,只有其回文诗《璇玑图》完整地流传成为一种特殊诗体,令人读叹。苏蕙织字成锦的技艺对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纺织史、服装史、刺绣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发明创造的织锦女工艺家,其才情令人惊叹。
苏蕙的一幅回文织锦图,不仅帮她赢回了自己的爱情,也给她带来了至高的评价,被后世命名为《织锦璇玑图》,见者无不翘指咋舌,争相传抄,学诵印刻,视其为文学、刺绣之瑰宝。《璇玑图》曲折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成为历代诗人、文学家、画家、戏剧家、音乐家等的不朽的创作题材,有大量的有关作品问世。但是,《璇玑图》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它开创了中国文学里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即回文体文学体系。其后,历朝历代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人物均热衷于回文体创作者极多。根据历史记载关于《璇玑图织锦诗》的读法,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读,历代都有探新,不断增加诗的首数。宋元年间,有名叫起宗道的人,将全诗分为七图,读出3752首诗;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从七团中又分出一图,得诗4206首。后来,此诗任读者在纵横回环、交叉跳间诵读,竟读出意境不同的7958首诗来。
在关中一带,尤其是在苏绘故里,每逢谁家嫁女,母亲都要织出花色各异的手织布床单作为女儿的嫁妆,同时也将织布技艺传授给女儿。嫁妆即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祝福,也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智慧。女儿也要亲手织出许多8寸见方的小手绢,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婚礼当日,男方亲朋好友争看嫁妆、争抢手绢的场面,使婚礼显得分外喜庆而热烈。苏绘织锦技艺千百年来就是通过母女、姐妹之间手传帮带,一代一代流传至今。人们相传的不仅是织布技艺,更多的是对苏蕙的敬仰和爱戴,是对苏绘爱情故事的赞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手织布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块小小的手帕挽回了一段感情、挽救了一个婚姻,足见《回文璇玑图》作为中国最早的“定情物”,其魅力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从那以后,无论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还是乡野百姓,儿女成亲结婚,就逐渐流行起送手帕的习俗。
关中“八大怪”其中之一是“帕帕头上戴”,这一习俗在关中农村,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农村老太婆在走亲戚、“上会”(赶集)时,将手帕铺在头顶,从脑后打个结,两侧搭在耳朵上,前面正好盖到额头,这种头上装束,是关中平原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对这一民俗现象,虽然大家见怪不怪,但是笔者却认为并不那么简单、其中大有深意:这样做,第一可以防尘,使头发不脏;第二可以防风,使头发不乱;第三可以防晒,避免烈日下中暑,第四可以防寒,避免头疼脑热;第五可以防雨,避免发烧感冒,真可谓一举五得、好处多多。更为重要的是,手帕作为关中地区千年以来,传统“定情物”的代表,被这些六七十岁、七八十岁或者八九十岁的老太太顶在头上,或许从古至今,一直公开、含蓄地表达着这些老人对美好青春的留恋,对幸福婚姻的回忆,对已经去世或者依然健在、身体健康或者染病在床的丈夫的忠贞不渝、生死相依!这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个性,何等的壮举!这跨越千年的表达,仔细想来,让人感慨万千、心驰神往、心生敬意!
二、主要做法
2006年11月,在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苏绘手织布系列产品荣获“后稷特别奖”,2007年3月,苏绘牌手织布床单送给了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10年5月,苏绘手织布又再次送给了原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评价。2011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亲临视察苏绘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对苏绘手织布这一产业解决农民增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9年5月苏绘专业合作社被县政府确定为武功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孵化基地。2009年9月苏绘牌手织布被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评为中小企业名优产品。2010年,苏绘专业合作社被咸阳市农业局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被授予为陕西省质量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3年被授予陕西省扶贫示范合作社,2015年被授予百佳示范社、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2016年苏绘手织布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2017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2018年被授予咸阳市第一批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单位。
多年来,合作社始终坚持心系大众、发展为民的指导思想,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在武功县带动9个乡镇128个村子1000多名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解决了7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合作社免费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质量指导,免费为织户垫付原材料款,而且全部回收织户产品,使织户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
在手工布艺产业的带动下,现在每人每年可织布800-1500米,人均年收入7000-9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绘民间手工工艺精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8月份,以传承织造工艺、弘扬古纺文化为宗旨;以把民间织造精髓变成产业,推向世界,全力打造中国手工布艺第一品牌为己任,以扎根农村,让千家万户的百姓在苏绘产业的带动下实实在在致富为目标;以苏蕙传承的民间艺术大师及纺织工业学院教授为研发组成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始终坚持用智慧不断创新,用手工创造价值,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挣到钱为经营理念,努力将这一古纺奇葩发扬光大,将这一产业惠及全人类。
合作社创建以来,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苏绘手织布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评价,省、市领导也对苏绘手织布这一产业解决农民增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重要启示
苏绘民间手工工艺精品专业合作社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可以作为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民脱贫攻坚,增收致富贡献力量;能够让我们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底蕴。
在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开发方面,要多措并举,协调各方。首先要有民间艺人的手艺传承;其次要有组织者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再次,要进行现代化的品牌策划包装,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最后还要谋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扩大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四、点评:该现场教学讲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历史故事优美动听,使其广为流传。一块小小的手帕挽回了一段感情、挽救了一个婚姻,其魅力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远。第二,把苏绘手织布与关中“八大怪”其中之一——“帕帕头上戴”这一关中习俗相连接,提高传统产业的知名度。第三,成立了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广大群众共同开发该系列产品,还利用高速公路加油站等窗口进行展示、宣传、销售,很好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使小产业做出大文章。
五、思考题:
1.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2.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走向市场?
3. 传统产业与传统文化如何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