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首页» 镇巴乡村振兴学堂» 案例教学» “菜单式”扶贫确保精准脱贫
 

“菜单式”扶贫确保精准脱贫

——宝鸡市陇县脱贫攻坚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6-06     浏览次数:

     

一、背景

地处八百里关中平原西端的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辖区10镇158个村,总人口27.3万人,近几年虽然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等称号,但贫困面积依然很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全县有贫困村103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37万户、4.86万人,贫困发生率20.3%。如何保证每个贫困户能真正甩掉贫困帽子,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有的贫困群众想养牛但是缺资金,有的想打工而没门路,有的住在沟里面就盼着能挪出去,还有的身患重病渴望政府更多救济。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我们就上哪盘‘菜’。”

据此,陇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设施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实施了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脱贫新模式。县上整合各类扶持政策,推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大类共72个“菜单”项目,下发到各村,贫困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进行勾选,镇和部门提供扶持资金和政策,从而让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

二、主要做法

(一)“菜单式”扶贫 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    陇县紧扣“精准扶贫”要义,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考核“评菜”的“菜单式”系统流程,实施产业就业,破解产业基础不牢不稳、致富门路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东风镇副镇长张凯介绍,县上把主导产业都列入菜单,贫困户就像吃火锅那样点菜,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一块商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县上把这个总结了一句话叫“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政府部门上菜,最后是绩效考核评菜”。菜单一共有7大类37个项目。    东风镇南村三组的韩引科今年56岁,他和儿子都是残疾人,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韩引科通过“菜单式”扶贫,选择养殖产业,政府给他支持3000多元。“我养的猪一年就长到150多公斤,村民都知道我养的猪好,猪肉供不应求。现在,我不但养猪,还养牛、养鸡,一年收入3万多元。”韩引科告诉记者,2018年他家脱贫了。    韩来换说,南村从甘肃引来蝴蝶花种植后,去年她家种了1.5亩的蝴蝶花,收入1万多元。59岁的罗菊梅,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种了6分地的蝴蝶花,收入4000多元。待蝴蝶花卖掉,地里可以种玉米,1亩地还能收入600多元。村民赵彩萍也种蝴蝶花:“这花不但可以观赏,还有经济价值,我们都靠它脱贫了。”    据南村扶贫干部高海介绍,有人专门收购蝴蝶花籽,每公斤600元,用来做化妆品香料。目前,东风镇发展花卉产业的贫困户有42家。

(二)“借袋还菇”模式 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据了解,陇县聚力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建成10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陇县宏盛农牧公司的法人李晓红是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劳动模范,他探索的“借袋还菇”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    2018年7月,在湖北省利川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交流会上,陇县“借袋还菇”模式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十大模式之一。    李晓红介绍,“借袋还菇”模式主要是通过“三免一借两保障”的形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设施大棚、生产用水用电、全程技术培训;每个大棚先借村民8000个香菇菌袋,按规范化管理,采收后企业保底价收购。目前,陇县通过“借袋还菇”模式,带动206户贫困户发展,脱贫168户742人。    温水镇团结村的陈平利,由于年龄大,没有技术,他就加入“借袋还菇”模式,自己管理4个大棚。现在,陈平利不但脱贫,而且过上了好日子。固关镇苟家沟八组村民杨宝跟记者说,去年他管理5个大棚,收入4万多元,顺利脱贫了。

(三)企业带动模式,园了企业精准扶贫梦

在陇县固关镇,一些奶山羊养殖户选择与当地龙头企业和氏乳业合作,把自家的奶山羊放进企业养殖基地托管代养,每只羊每天产奶2公斤,10只羊每天就有100元收入,加上在养殖基地打工,每个月的纯收入就能超过3000元。

据了解,和氏乳业与陇县固关镇和八渡镇130户在册贫困户签订了《奶山羊养殖托养产业扶贫项目合同书》,与1010户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安置贫困群众就业106人,先后扶持3个贫困村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实现了企业与群众共赢,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和氏乳业的产业扶贫不只是奶山羊养殖托养,企业还号召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养殖场保障收购,并与种植户签订饲草订单。

和氏乳业集团董事长刘安让算了一笔账:公司员工平均年收入30000元左右,1个贫困户家庭按4人计算,只要年收入达到12060元就能脱贫,所以只要1人在公司上班,全家便可实现脱贫。

(四)就业“组合拳” 打通群众脱贫致富路    “我和媳妇两个人每月收入6000多元,上班的地方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固关镇苟家沟一组村民杨小平一边操作机器,一边给记者说。    杨小平上班的地点就在村上,是村民唐雪创办的宝鸡宇音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里面的电子零件。唐雪介绍,公司招收的30多个工人,大都是留守妇女,其中有22个贫困户。北大山村贫困户姜照霞告诉记者,她家离工厂就1公里路,每天骑车上班。“父母生病需要照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我在这里上班,不但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1600元。”姜照霞说。    就业扶贫除了靠社区工厂和企业外,陇县人社局还在政府部门和乡镇推出197个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东南镇杨家坡村贫困户赵冬梅被安排在陇县档案局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    在陇县农业局,有3家贫困户的孩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25岁的赵秀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家是因病致贫,父亲生病,母亲种地,弟弟上大学,还有71岁的爷爷需要照顾。赵秀茹的工作是送文件、打扫卫生、接电话,她还学会了使用电脑。    三、重要启示    “菜单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所谓“脱贫菜单”,实际上是县上制作的脱贫项目申报表,除了有十几种群众可选的具体项目,每种项目还有相应的帮扶办法。“政府给群众提供多个选择,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群众可以根据需要、家庭特点和自身能力状况选出适合自己的项目,然后政府给群众‘配菜’,根据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脱贫攻坚措施中。”    有些贫困户虽然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不懂技术等原因,难以实现发展,生活越过越艰难。所谓扶贫首先讲的就是扶智,学会先动脑再动手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个人只要勤劳肯干,都能脱贫致富,这是“菜单式”扶贫模式的生动诠释。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户要自力更生,这就要启于思路,胜于理念,贵在实干。扶贫干部走村串户,深入摸底,制作“菜单”,目的就是调动每个贫困户的积极性。贫困户到底能干什么,自己来说,或者自己来想。能干的或者能做的产业,都在扶贫干部的掌握中,都在“菜单”中,就等着贫困户“点菜”。贫困户自己选择的,就不会有怨言,就会脚踏实地,用心肯干。    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扶贫干部对存在的问题点对点具体解决,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斩断穷根,朝着美好明天阔步前进。


村民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扶贫最大的难点在精准,如何帮助农民选择适合自身的致富项目,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扶贫干部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陇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遴选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贫困户的脱贫项目72道扶贫“菜单”,让每个贫困户通过“点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项目,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陇县扶贫取得的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同样值得借鉴。

   点评

思考题

1.陇县“菜单式”扶贫模式给大家带来的思考是什么?

2.如何做到精准扶贫?